疫下安老院舍如何迎難而上?「每一天都是抗疫的第一天!」

「後疫情」是每一個安老院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下一個挑戰。安老業界於第五波新冠疫情後「元氣大傷」,絕大部分安老院舍也曾經歷疫情爆發甚至親歷長者離世。作為營運者,除了擔心疫情再度爆發,出現「復陽」甚至「二次感染」外,更需要面對的是「後疫情」所帶來的哀傷情緒。

 

目睹長者失救離世 遺下椎心傷痛

安老院舍面對院友離世看似司空見慣,但不同的是過往院友經歷由老、病到離世,當中有著一定的過程與心理準備,但在疫情下這份離別卻來得措手不及,就像一場毫無準備的突襲,為我們帶來難以平伏的悲痛。筆者因為工作關係,曾到訪幾間早期疫情爆發嚴重的院舍並和負責人談論染疫至今個多月的情況。其中一間院舍全院126人中約八成(即101人)染疫,最終18人離世,當中3人更是在院舍離世。

對於院舍營運者和前線護理員來說,疫情對我們造成的傷害不僅是每天新聞報道上那些驚人的死亡數字,而是員工親眼目睹自己悉心照顧的長者失救離世,那份錐心的痛是非筆墨所能形容。畢竟,安老院舍與醫院不同,每個院友都居住了一段時間,習慣喜好我們都瞭如指掌,他們突如的離開就像失去了熟悉生活的一部分。加上疫情前剛好是農曆新年,家人不能探訪,員工們都充當住長輩的親人與他們一起參與各項熱鬧的慶祝活動,事隔數星期,本來住滿長輩的院舍,突然空出了十幾個房間,本是熱鬧的地方頓時彌漫著哀傷的氣氛,院舍員工眼見這無情的改變,來不及傷心仍然要緊守崗位照顧康復中的長者。然而我們都知道 : 那套防護衣背後,是一顆等待療癒的心。

安老院舍同事

摸著石頭過河 迎來不同挑戰

在疫情爆發初期,我們安老院舍已特設隔離區及重新安排分工,但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同事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連續上班十幾天,加上每天都收到同事或院友染疫的消息,繁重工作只能由其他未有染疫的同事攤分。計劃趕不上變化,記得一位同事曾跟我說: 「我們要把每一天都當成是抗疫的第一天,因為每天都有預料不到新挑戰,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絕不能鬆懈。」摸著石頭過河既要站得穩,也要面對急速的川流其實並不容易,在防護物資不足又面臨情況崩塌的情況下迎難而上,畢竟抗疫兩年,難免會出現抗疫疲勞,但前線同事仍抱著抗疫第一天的心情,迎來不同的新挑戰,反覆地面對難關再跨越,我們能做到的就是這樣。

全力抵抗無情的疫戰,「我想留在這與你們一起,戰勝這一場仗!」護理員阿蓮對我們說,她聲音如此的堅定,如此的有決心。阿蓮因為家人關係本已計劃離職,但眼見疫情下人手如此緊拙,最終也說服了家人並留了下來。從來要戰勝一場仗,軍心最為重要,而軍心從何而來?我相信就是守護老人家的初心。院舍很多同事與長輩朝夕相對,早已視為家人。在世界各地疫情爆發初期,護理人員爆發離職潮的新聞屢見不鮮。反觀香港疫情爆發至今,很多前線護理員依然努力堅守著防線,他們和我們一樣懼怕疫症。他們和我們一樣擁有家人,但他們仍選擇留下來,因為大家都知道,長者需要我們,而我們也不想失去他們任何一位。

安老院舍同事

本是熱鬧的地方頓時彌漫著哀傷的氣氛,眼見這無情的改變,來不及傷心,仍然要緊守崗位照顧康復中的長者。

 

釋放與表達感受 有助走出哀傷

根據資深社工分享,處理哀傷情緒中,幫助當事人了解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及表達情感是非常重要,能有助走出哀傷。在我們院舍居住的50位長者中,有8位於第五波疫情間離世。在痛失院友後,上星期我們與同事進行了學習圈分享(Learning circle),不同崗位的同事包括護理員、院舍廚師、清潔員、司機以至管理層圍圈而坐,一起輪流分享每個人對院友離開的感受,在柔和的音樂下,大家都表達了感受與情緒。

「記得每次同美玉做完護理後,都會說唔該姑娘,她真的很貼心呢! 」,「華叔每次餵完奶水都吵著要快點拆掉奶喉! 急性子性格但又十分可愛!」 院長梅姑娘和護理員阿君邊哭邊把院友生活點滴及趣事道出 ,「我真的很想念阿好的笑聲。」 那一刻大家終忍不住淚水,把壓抑已久的悲働和傷痛都抒發出來,疫情爆發以來,全院上下每天疲於奔命,這一刻成為了眾人情緒宣洩的出口,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次分享,讓大家表達內心感受及面對自己的情緒。 「疫症帶走了他們,但這次共同經歷的一切卻令我們團隊更齊心更團結! 」護理員阿君抹去眼淚笑著鼓勵大家說。同事們的互相鼓勵及擁抱,成為了面對無情疫症下的堅強後盾。

護理員

透過文字表達與分享,有助員工走出哀傷。

透過文字表達與分享,有助員工走出哀傷。

同事們的互相鼓勵,成為了面對無情疫症下的堅強後盾。

 

生命花園  讓愛灌溉成長

筆者曾學習源自美國、由Dr. Bill Thomas所創立的「伊甸哲學」(The Eden Alternative®),當中所提倡以人為主導的服務理念,能讓安老院成為一個家庭式的地方,擺脫醫院般舊有的框架。他們更把院舍比喻成花園,這個「花園」由石頭、鵝卵石  及沙粒組成,代表著的是每個人生命的大小事,甚至一些意想不到的片刻。花園得以成長需要水的灌溉,不然沙石只能組成荒漠,而水代表著我們與長輩建立的關係,在「花園」中流動的水貫穿了沙石,如同彼此關係滋養了我們的生活,透過這份情誼連結每個片刻。因為「伊甸哲學」(The Eden Alternative®)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凝聚院舍非常重要的一環。

於我們院舍一角,一張張手寫的卡片掛了起來,檯面上放置了蠟燭與鮮花,連同同事摺的七彩顏色紙鶴組成了加油站,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思念:或許,有些傷痛,多年後我們也未能撫平,但這個「花園」盛載的依然美好,流動的水讓我們連結著並得以一起灌溉成長。傷痛之餘,我們更應學會欣賞每位長輩走完一趟生命的旅程,大家一起擁抱在「花園」的每個片刻及回憶,為我們的以後好好加油。

一個小小的角落盛載著無限思念

一個小小的角落盛載著無限思念,我們應學會欣賞每個長輩走完一趟生命的旅程。

安老職人專欄

 

安老職人專欄

您最近查看的產品